王海運
  新年伊始,國際油價延續去年暴跌態勢,7日油價一度跌破50美元/桶。國內外媒體關於“低油價時代到來”的議論增多。然而,對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表明,“低油價時代”遠未到來,目前的油價暴跌僅僅是種暫時現象。
  此次油價暴跌是多種臨時因素疊加所致,並非長期趨勢。其中,供需基本面有所失衡提供了基礎性背景,地緣政治因素推波助瀾、國際投機資本逐利炒作以及美元升值等因素也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供需基本面的失衡不可能長時間持續,市場的修複功能必將發揮矯正作用,地緣政治因素也不可能推動國際油價無休無止地下跌。
  低油價對世界石油生產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加之世界主要石油產地局勢有可能進一步動蕩,烏克蘭危機正在“倒逼”俄羅斯加快調整過度依賴油氣出口的畸形產業結構、加速“再工業化”進程,世界石油的供給量很可能因此而減少,從而建立起新的供需平衡。不需要太長時間,世界石油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即可能發生逆轉,引導油價反彈。
  從今後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的發展趨勢看,石油作為主導能源的地位難以根本性動搖,這就決定了“低油價時代”不可能就此到來。
  一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大多以石油作為基礎能源。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供給中占到1/3以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均以石油作為主導能源,石油生產國以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甚至還處在“煤炭時代”。儘管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擴大是種必然趨勢,但是由於存在成本、技術、儲量和開發能力等制約因素,相當長時間里其對石油的替代作用仍將有限。化石能源總是越採越少、越採越難,即使開發技術取得新的進步,也較小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開采成本不斷走高的大趨勢。
  二是發展中經濟體的石油需求將長時間處在增長通道上。發展中經濟體向工業化社會過渡、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基數的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將以對石油消費的增長為基礎。由於發展中國家占有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不排除今後幾十年世界經濟對石油需求增長超過石油產能增長成為一種“常態”的可能性。
  三是世界經濟轉向以新能源為主將是一個漫長過程。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不僅需要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需要對基礎設施、生產設備、交通工具進行根本性改造,這些都不是輕而易舉之事。而且,新能源的替代目標首先應是煤炭,其次才是石油。因此,幾十年內新能源不可能取代石油作為主導能源的強勢地位。
  對世界能源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美國並不願看到“低油價時代”到來。儘管油價下跌有利於美國廣大消費者,但絕不是控制世界石油主要產地的美國石油巨頭們願意看到的。而讓中國及其他新興大國從低油價中獲益,更不是美國所願。今天用低油價打壓俄羅斯,明天完全可能用高油價打壓中國。一言以蔽之,國際油價走高將是一種長期趨勢,中國作為石油消費大國,切不可為“低油價時代到來”的議論所“忽悠”。▲(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63risbl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